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来有“三街一村”之说。这村,指的便是卢屋村。2019年6月21日,卢屋村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卢屋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也是赣南人文第一村,至今仍有上万卢氏人居住。千余年来,迁徙他乡、繁衍别处的卢氏后人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在赣南甚至全国各地,每每遇见卢姓人氏,只要确定其出生于赣南,几乎都会问上一句:“你是卢屋村的吗?”而回答几乎都是肯定的。
卢屋村,就像一座迷宫。鹅卵石铺成的大巷小巷纵横交错;一座座明清古朴深宅大院,围墙高耸,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砖灰瓦连成一片,气势恢宏,尤显沧桑久远;深幽的古宅大院之间,池塘接连一片,水平如镜,给村子增添了几份清灵;池塘边,茂密修竹,婷婷婀娜,泻翠浮春;用青石砌成的一口口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喝一口,甘甜清润,解渴舒心;古榕树像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绿荫葱葱;百年古樟树,挺拔高耸,暗香四溢,树荫下,几位老者摆开棋局,鏖战正酣,不时有村民或游客立足围观,一同分享他们悠闲自在的快乐……
如此具有活力的卢屋村,其历史竟有千年之久。唐朝末期,那时的卢屋村所在地由叶氏家族依水边而居,而卢氏家族却傍山而居在北部地广人稀的沙溪(现为南康区十八塘乡)。当时,叶氏家族就坐落在商业繁华的唐江镇旁,唐江镇曾是赣南圩镇重要的商贸往来、货物中转集散地,商贾如云、商业发达。卢氏家族出山赶集赴常住客栈在叶氏村庄,于是卢氏家族与叶氏家族来往甚密。有趣的是,水边的叶氏不喜打渔捉虾,却喜欢捉蛇捕鸟;而山里的卢氏不喜欢捉蛇捕鸟,却喜欢打渔捉虾,因兴趣爱好,两姓氏对换了居所。于是,卢氏家族便搬到了叶氏居住地,从此改为“卢屋村”,后经代代繁衍,这里成了当地的大姓和名村。
上述故事传说也反映在卢氏家族的图腾中。在卢屋村宗族祠堂里,可见卢氏的图腾:右边是一只兽,威猛、健壮;左边是鱼的形状,下面一个盅样的器皿。有人指出,这一图腾看起来与“卢”的繁体字十分相像。此中之意耐人寻味。
走进卢屋村,处处充满古朴、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据县志和卢氏族谱记载,卢屋村有史料查证始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卢氏家族以打渔为生。追溯卢屋村一千年多的历史,与客家人三次大迁徙时间基本吻合。卢屋村的人文语言,古典建筑和民俗礼仪等众多生活习俗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情。
卢氏宗祠在唐江镇诸多古建筑群当中,最具有代表性。卢屋村宗祠坐落于三面环水的上犹江岸,曾一度是南康区唐江小学的礼堂。后当地政府将之作为唐江镇古建筑代表之一,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有了今天的模样。
“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祠堂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赣州史话》—书这样记载道。走进祠堂,醒目的“范阳堂”特大的红底金字堂匾高悬,堂匾下面的列祖列宗牌位一字排开、匾额摆设讲究。正厅宽敞大气、天井错落有致,整个布局显得庄重肃穆。室内雕梁画栋,飞阁流丹,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凉。
卢氏宗祠前厅大门有三个子母拱门组成,母门高达十米,两子门高达六米,石制华表的石柱刻有麒麟,两侧还摆放一对巨型石鼓,石鼓用精致花岗岩雕刻而成,村里的祖先们曾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显示了卢氏家族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堂和前厅之间则建有桂花池,池边金桂、银桂各一株。树高数丈,每当花开季节,桂子飘香,沁人心脾。现在所看到的宗祠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第三次重建。在此之前,这座宗祠曾分别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咸丰六年(1856年)历经二次被毁,均是因战乱。然而,卢氏宗祠屡毁屡建,也反映了卢屋村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卢屋村自古便提倡儒家思想。如卢氏宗祠大门口匾额上四个“急公好义”的大字是卢屋村人的精神写照。除了匾额,祠堂前的对联也写着儒家思想所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善等字眼。据卢屋村人自己讲述,客家人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可以丢掉万贯家财,做人的基本信仰可不能丢。所以,客家做人的准则,自古就高悬于族人的祠堂之上。
受儒家思想熏陶,卢屋村人自古以来崇尚读书,讲究文武之道。“卢屋的顶子”,当地方老俵这样形容卢屋村“读书的人多,当官的人也多”。历史上人杰地灵,人文厚重的卢屋村涌现出了不少文人武将,据《南康县志》、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卢屋村人自编的《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卢屋村自宋、元、明、清代间共产生了进士13名,文武举人30多人,其他拔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有700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求学,已成就为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文化学者就有近200人。这里还出了八名将军,仅民国时期就出了卢师谛、卢同佐两位上将,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如此众多的文人武将,实属罕见。
这些人中,值得一提的,当数清朝乾隆年间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三名的卢元伟。卢元伟中举时才13岁,还是个贪玩的小孩子,人却异常聪明。传说中举后,官府来人会他,在村口遇上正在踢毽子的卢元伟,衙吏见是一小孩,问道:“元伟公如何找?”卢元伟回答说:“从前面拐弯过去,便可找到。”说完,卢元伟随即跑走,从后门回家,换了整洁衣服,出来接差人。20多岁时,卢元伟又中进士。此后,卢元伟先后任云南曲靖、东川、普洱三府知府,江苏镇江知府,广东督粮道,两广盐运司盐运使,山东、山西两省按察司按察使等要职,每任职一处,均留下显赫政绩,是当时卓有影响的一代名吏。
清代,卢屋村出的秀才可谓无以计数,故事绵绵。传说,卢屋村人因为普遍会读书,本村人便在村里设置了一项预考,只有通过村里预考者,方可参加南安府组织的秀才考试。卢屋村人也格外重视这项村考,每当有读书人通过村考,便仿官府形式,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回家,热闹非凡。
有一回,官府考官路过卢屋村,见了村里庆贺的情形,便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有辱官府威严,便在这年的秀才考试后,将凡是卢姓考生的试卷全部扔在蚊帐顶上,不予批改。岂料,正当即将公榜之际,一场天火将改了的试卷全部毁于一旦,考官气得七窍生烟,一病不起,众人请示如何处置此事,他只好叹了一口气,指了指自己的蚊帐顶,说就从这批试卷中录取吧。结果,这年秀才考试考中者全部是卢屋村人。这件事让卢屋村名声大噪,也让卢屋村人激动了许多年。如今卢元伟、卢元良等进士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
千年古村——卢屋村,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承载着太多客家人的乡愁。“古韵千年歌不断,犹江潺潺依旧流。”现代文明的进程并没有冲淡历史的浓香。千年沧桑的古街,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古朴淳厚的民风,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温圣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