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1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区政府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07-01 17:09:00

关于区三届人大次会议第111号建议的答复

许少卿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区志愿者联合会于20105月在南康区民政局注册成立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863名、赣青突击队员30名,去年开展常规志愿服务活动700,参与活动800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22000小时,受益群众达30000余人次,带动参与公益事业的爱心企业30家。虽然我区协会规范化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比作为中国内地志愿服务事业先行者的深圳,我区还有巨大差距。我委将持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一、强化志愿者队伍管理

一是夯实协会制度管理。导我区志愿者联合会、义工联合会、赣青突击队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考核制度,确保志愿者队伍数量和质量2024年新增注册志愿者81人,赣青突击队成30名。二是固牢组织纪律建设。安排一名干部兼任团属社会组织的监事长,定期召开座谈会,指导3名监事成员做好监督工作,把稳志愿者的思想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主题团日指导力度2024导各级团组织围绕志愿服务主题开展助力春耕”“学雷锋月、五四青年月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覆盖青年志愿者2000余人次,下一步将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契机、以团日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团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行动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与共青团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出台志愿者激励政策

一是定期选树优秀志愿者建立运行优秀志愿者评选机制,对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荣誉表彰颁发证书,通过树立榜样,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2023年联合区文明办、区民政局等单位评选112名优秀领队、骨干志愿者。2024年将根据加强志愿者管理考核,选树一批榜样志愿者作示范引领。二是传志愿服务事迹加大对志愿服务事迹的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20241-5月已在团属媒体发布近10次宣传链接,下一步将深入挖掘宣传志愿者服务风采,提升志愿服务事业在全区的影响力2023年走访慰问21名优秀志愿者和困境志愿者,鼓励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服务经历和感悟,让更多本地居民了解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优先推荐参加活动当前我区正在申请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推行有关青年政策,大力提升城市对青年的友好度和幸福感,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我们将积极推荐参加青年夜校等活动,提供更高平台的展示和锻炼机会

三、搭建志愿者交流平台

一是拓展学习平台资源与省市级志愿服务组织建立联系,争取培训和学习机会。推荐优秀志愿者参加2024 年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通过参加省市级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学习,拓宽志愿者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服务能力。二是承办市青志协座谈会。积极承办赣州市志愿联合会片区(13个县市区)座谈会,邀请团市委领导、市青志联会长、各区县团委分管领导、青志协会长出席或参加,总结分享愿服务工作特色经验,现场交流破解难题。三是搭建志愿者交友平台。20245月举办助残公益日志愿者相亲交友活动,下一步将通过举办青年志愿者座谈会、移风易俗相亲交友、集体婚礼、团建等活动丰富志愿者文娱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四、壮大青年志愿者数量

一是成立基层青年志愿服务队为落实区委主要领导对志愿者工作的批示精神,20244月在全区19镇(街道)成立30余支青年志愿服务队,覆盖青年志愿者近500人,发挥青年在志愿服务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等活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目前已开展2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覆盖800余人次二是实施青春建功计划。积极争取省、市、区级财政资金,深入实施2024江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项目,招募20名应届大学生志愿者到全区19个乡镇(街道)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引才汇智,示范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奔赴乡村、扎根基层。三是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岗位2024寒假期间,招募30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参与安全生产大排查、南康春晚等重要活动;打造谭邦村、洋江村2个社会实践点,联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

相信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南康区志愿服务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下一步,团区委坚持党建引领,对标对表深圳先进志愿者工作经验做法加强对团属社会组织、各基层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志愿者服务支持体系,不断壮大我区志愿者队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共青团赣州市南康区委员会

                               202471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政务邮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