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省、市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部署,我区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着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一)发动宣传,营造“宅改”氛围。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区宅改办主动担当作为,将宅改政策直接培训到基层乡镇,培训到基层的每个角落。召集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和乡镇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开展专题培训,“手把手”的教,增强了基层宅改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宅改明白人,培训人数累计达到了2200余人。为我区开展宅改工作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广泛动员推动。各乡镇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采取工作例会、专题会议等开展宣传培训,各试点村结合疫情防控、户主会、屋场会、乡村夜话、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一封信等方式等广泛动员宣传,把宅改政策宣传到每个村落,让宅改工作家喻户晓,形成推动宅改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选好试点,打造“宅改”标杆。对照省市今年宅改工作任务,我区制定了《南康区2023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要点》,明确2023年宅改工作主要任务。有序分批次推进宅改工作试点,2023年遴选了第一批宅改试点72个,第二批宅改试点79个,合计151个试点村,宅改试点覆盖了所有乡镇。各试点村成立理事会,制定了理事工作制度,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实行民主监督管理。借鉴大余、余江等国家一类试点县的成熟经验、做法,进行重点打造,作为模板,组织其他乡镇和试点村的领导、干部学习,引领宅改工作。逐步建立“点上有示范、线上有精品”的宅改工作格局。
(三)夯实基础,筑牢“宅改”根基。一是摸清底数建好数据库。区财政安排了调查摸底经费,保障了调查摸底工作开展。我区委托了具有丰富宅改调查摸底工作的技术公司进行调查摸底。目前全区宅基地外业航测像控点测绘已完成。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解决好哪里能建房,哪里不能建房的问题。三是妥善处理、减少存量。结合我区大力推进农村房屋突出问题整治专项工作,对历史上形成的“一户多宅”高超大、建新未拆旧等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拆、建、整等方式方法处理,减少存量。四是精准确权、应发尽发。提高服务效能,各乡镇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不动产登记办理”服务岗,一个窗口,综合受理,让农民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更加便捷。
(四)规范管理,提升“宅改”效能。一是规范受理。规范宅基地审批,严格审批流程。18个乡镇都按六有标准建立了宅基地联审联办窗口,落实了窗口专职人员,制定了农村宅基地审批办事指南、工作流程,建立了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宅基地审批管理步入了常态化、规范化。二是严格监管。对农村建房实行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宅基地申请时踏勘到场、批准后放线丈量到场、住宅建成后核查到场、建房现场有公示牌的“三到场一公示”要求。区级建立了动态巡查机制,组建了由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两违办等部门构成的联合巡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建房审批情况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台账,对未批先建、边申请边建设等情况及时制止,并将有关情况通报乡镇组织人员依法进行拆除,有效的震慑了违法建设的情况发生。三是保护耕地。下发了《关于严格宅基地审批管理切实防范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通知》,压实乡镇和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从源头上进行严格把关,坚决制止和防范乱占耕地建房。
(五)盘活利用,激发“宅改”活力。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所有权“三权分置”的路径和办法,让群众成为宅基地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区出台了《南康区“老屋整活”利用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结合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产业基础、业态布局等情况,鼓励通过委托经营、合作开发、村集体回收、入股经营等方式,探索推进10种老屋整活利用模式。打造了一批盘活典型样板,如浮石乡蕉溪村充分利用大山脑风景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经营,对闲置农房进行升级改造民宿,形成了农家乐6家,打造48间住房、104个床位,迎接八方游客,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增收致富,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为蕉溪产业注入新动能。镜坝镇老镜坝村流转32间(约6000 m)闲置农房,建成“老屋柴院”带动10余户农户每年增收12万余元,集体增收3.6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多,处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制定相对滞后,积累时间较长,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多而复杂,实际操作过程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群众不满,造成矛盾纠纷。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移到农业农村部门后,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是农业农村部门一项全新的工作,从法律角度、政策方面来看都是新鲜事物,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二)专业人员力量缺乏,管理难度大。区级农业农村部门缺乏宅基地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技术上指导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培训或多组织交流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打算及举措
(一)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宅改工作落地。一是克服“等、靠、要”观望思想,特别是在面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这项重大改革任务推进上,主动思考、主动谋划,积极探索改革路径,有序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地落实。扎实做好四项基础工作。二是提高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加强工作领导,确保宅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推进改革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区级相关部门做好牵头工作,各负其责,通力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乡镇按照实施方案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宅基地制度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制度探索,丰富宅改成果运用。一是把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体制机制贯穿宅改全过程,以区为单位,采取分类、分步的方式,加快形成宅基地分配、流转、退出、使用、审批和监管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二是突出抓好《赣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贯彻落实,研究具体措施,全面加强规划及宅基地管理、申请与审批、建设与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建房过程法治化管理,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三是加快盘活“两闲”资源,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南康“宅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