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在南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南康市人民政府市长苏传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生产总值达到84.9亿元,增长13.3%。财政总收入达到8.2亿元,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增长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4元,分别增长12.6 %和12.4 %。
(一)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组织实施了100个项目、100亿投资的重点项目“双百工程”,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增长35.9%,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市。康唐公路拓宽改造、工业大道东延、金赣北大道、百家姓和谐城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深航南康国际大酒店、和谐大桥、东山北路贯通工程、坪岭22万伏输变电站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赣南大道、赣韶铁路、赣崇高速、西气东输二线、飞翔路拓宽改造等赣州市以上重点工程征地拆迁按时完成。光科电子、常乐金属等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成功落户。金鸡有色万吨电解锌、金龙矿业万吨电解锡、德普特LED触摸屏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扩大内需项目42个,开发各类项目119个。
(二)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三年强攻工业战略有力实施,家具、矿产品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在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之后"/>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一) | 南康区信息公开
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一)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1日在南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南康市人民政府市长苏传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生产总值达到84.9亿元,增长13.3%。财政总收入达到8.2亿元,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增长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4元,分别增长12.6 %和12.4 %。
    (一)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组织实施了100个项目、100亿投资的重点项目“双百工程”,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增长35.9%,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市。康唐公路拓宽改造、工业大道东延、金赣北大道、百家姓和谐城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深航南康国际大酒店、和谐大桥、东山北路贯通工程、坪岭22万伏输变电站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赣南大道、赣韶铁路、赣崇高速、西气东输二线、飞翔路拓宽改造等赣州市以上重点工程征地拆迁按时完成。光科电子、常乐金属等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成功落户。金鸡有色万吨电解锌、金龙矿业万吨电解锡、德普特LED触摸屏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扩大内需项目42个,开发各类项目119个。
     (二)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三年强攻工业战略有力实施,家具、矿产品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在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之后,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实现超百亿,分别达到112.4亿元、111.9亿元和103.5亿元,分别增长38.1%、58.9%和53.6%。新开工工业项目24个,家具产业基地、乡镇家具创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工业园区0.9平方公里,达到4.2平方公里。新增规模企业10户,总户数达到73户。新增家具市场26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76万平方米。家具、矿产品两大产业总产值双双突破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1%。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城镇化率达到45.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新增建成区2平方公里,达到25.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2.2万人,达到27.3万人。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东山新区、蓉江新区、南水新区西片区、龙岭新区与家具城控规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城市控规覆盖率达50%。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式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被评为全省先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普及率达98%,燃气普及率达86%。投入3000多万元加快城区绿化工作,建成区绿化水平明显提高。建设了一批交通渠化岛、红绿灯和交通、治安岗亭。开展了城区市容秩序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得到改善。
     (四)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市本级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595万元,增长13.6%。粮食总产量达23.3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产。甜柚、生猪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新开发果业面积6000亩,新建栏舍7万平方米。完成了146个省扶点的整治任务;拆除空心房5.5万平方米;新增改水4500户、改厕4500座。硬化通村组公路140多公里、完成4座渡改桥建设,如期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100%渡口改渡建桥”目标。农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被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市。新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新增2家省级和8家赣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完成97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新建91座“七小”水利工程。开工建设9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竣工86个。培训农民6.5万人次,就业率达96%。获得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五年综合先进市和7个单项工作先进市等荣誉。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被评为全省第一,市农业园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改革开放稳步发展,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职能进一步理顺,运转更加高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7个中心卫生院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年让利患者672万元。创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开展,成功通过省效能办年度考评,被评为赣州市综合先进单位。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投资近4000万元的市民服务中心建成交付使用,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投入运行。开展了全省民主评议基层站所试点,机关效能明显提升。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自来水公司顺利并入赣州水务集团。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银企合作累计签约信贷资金6.9亿元;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1.4亿元,新增29.7亿元;贷款余额64.1亿元,新增18.1亿元。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和教育、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平稳推进。新批内资项目16 个,实际进资18.5亿元,增长12.1%;实现外贸出口3602万美元,增长102.5%;被评为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66.5%。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了38个校建项目,新增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南水中学、特殊学校二期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龙华中心小学、浮石中学等首批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工程顺利完成。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市一医院新院建设即将完工,二医院住院楼、蓉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回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等项目投入使用;全面铺开面向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民参加新农合等医保“三张网”覆盖率达88.7%。其中,新农合参合率达94.5%,受益补偿达23.1万人次。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完成覆盖全市村级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成功摘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帽子。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列第11位,比上年前移46位;列赣州市第3位,前移11位,被评为赣州市综治工作先进市和平安市。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8%。此外,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环境保护、人民武装、扶贫和移民、民族宗教、统计、气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七)改善民生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各件实事基本完成。全市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9亿元,增长53%。就业创业进一步加强,举办多期就业招聘大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城镇就业率达96.4%,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率达100%,安置“4050”人员就业1520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新增基本养老保险3080人。失地农民和“三类”人员参加养老及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发放低保金4080万元。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和比例大幅增长。全市集中供养率达85%,累计为3000多名高龄老人发放长寿补贴480万元。新建成廉租住房4.3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分配508套。新市民公寓顺利开工,小街小巷改造有力推进。
      (八)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建立了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学习制度,积极构建学习型政府。建立和认真执行了重大政策文件前置备案审查、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三重一大”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委员提案179件,办复率达100%。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全年公开政务信息1.9万条,居赣州市前列。依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编制、部门预算、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公共资源交易等的管理。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得到提高。坚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政府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随着2010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市“十一五”规划已全面超额实现。回顾“十一五”的五年,虽然我们经历了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过去的五年,是南康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2.2倍、2.6倍和3倍。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突破万元和千元大关。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两度获得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二产比重比2005年上升12.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中税性收入保持在85%以上。过去的五年,是南康优势产业建设成效突出的五年。家具、矿产品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工业总产值、主导产业总产值、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先后迈上百亿台阶。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4倍和3.2倍。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4.8%,比2005年提升15.2个百分点。过去的五年,是南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翻了近4倍,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被评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市。五年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64个,项目概算总投资达102亿元。实施了赣南大道、金赣北大道、迎宾东大道、泰康路、6座渡改桥、通村公路等一大批道路交通项目,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全市电网改造,启动了22万伏、11万伏等多座输变电站建设。配合实施了赣州机场、赣南大道、赣崇高速、飞翔路等重点项目,城乡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升。过去的五年,是南康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城区面积年均增加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年均增加2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市。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改水3.6万户,完成改厕3.5万户,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电话入户率达95%。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力推进。过去的五年,是南康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打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机制得到创新,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多年被赣州市评为金融信用先进市。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外资企业61家,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市。过去的五年,是南康民生持续改善的五年。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省、赣州市领先位置,医保“三张网”覆盖率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85岁以上老人享受了长寿补贴。全市民生支出的平均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9.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1.6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普惠于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南康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单位、驻市部队、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南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康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总量小和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度大、阻力多;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多样,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作风、服务能力和操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对于这些不足和问题,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
      未来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确保我市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步伐的加快,南康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机遇期。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的进程,着力将南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家具专业市场、江西省重要的矿产品加工集散地、赣州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一翼和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示范区。
       提交大会审议的《南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南康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未来五年,将是南康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五年。一是工业经济实力增强。矿产品、家具、服装、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雏形,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85%以上,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二是城市发展水平提升。依托赣州建设特大城市,加强与主城区在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对接和融入,抓好一批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新城区和国家园林城市。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着力实施路网加密工程,新建、改造和扩展城区道路系统,稳步推进通组公路建设,提高内、外交通通畅能力;着力加快电力、水利、天然气、给排水、消防、人防和通信设施等建设,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四是农业基础持续巩固。坚持工业理念和项目抓手,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24万吨,甜柚总产量18万吨,生猪出栏80万头。五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到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2.7%。六是生态环境全面好转。坚持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着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生态型城市。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区绿化率达43%以上,城镇Ⅲ类地表水质达80%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圩镇和90%以上村庄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七是对外开放成效扩大。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力度、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公司成功落户。到2015年,力争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国内200强企业和5个单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八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超过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接近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从发展指标上看,到“十二五”期末,力求实现“七个翻番、三个突破、三个高于”。“七个翻番”,即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7项指标实现翻番。“三个突破”,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430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达到1.15亿美元。“三个高于”,即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赣州市5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和578元。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为先,构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格局。未来五年,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意识来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区位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着力打造家具、矿产品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形成富有南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全市联动、城乡一体的城市格局。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不断提升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是坚持生态为重,形成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新优势。未来五年,我们要更加坚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崛起。要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创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坚持创新为魂,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动力。未来五年,我们要以更大力度的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大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继续实施好教育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使创新成为南康经济社会发展最持久、最强劲的动力。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谱写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新篇章。未来五年,我们要更加扎实地发展民生、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要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品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 10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10亿元,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7400万美元,增长3.6%;外贸出口3977万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7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5046元,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有新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好项目引领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今年要着力实施好七大类、总投资18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重点要加快家具产业基地和乡镇家具创业园、南康有色5万吨锌锭、章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体育公园、第四小学等项目建设;完成赣南大道南康段、深航南康国际大酒店、坪岭22万伏输变电站、中油洁能液化气、一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机场快速干道、散粮中转库、农四所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支持配合赣韶铁路、赣崇高速等赣州市以上重点工程建设。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用地和拆迁等瓶颈问题,提高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积极谋划和申报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辐射带动强的重大项目。
         (二)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编制和完善“十二五”工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矿产品、家具、服装、电子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矿产品、家具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引导矿产品产业发展钨丝、纳米钨合金、硬质合金等精深加工,走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道路。抓好废旧金属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把南康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矿产品加工集散地。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家具专业市场和中国(中部)家具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5000亩家具产业基地、1000亩家具市场和一批乡镇家具创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家具企业“引企入园”工作,加强家具市场和物流行业管理,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发展。规划建设服装辅料市场和生产基地项目,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服装加工项目,着力打造“南康服装”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电器等电子终端应用产品,提高电子产业层次和规模。继续加大投入,着力加快一批工业项目建设。继续实行“三个一”模式,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有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3家企业超5亿元。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年内有1家企业上市。加快龙岭、东山工业区扩园以及新工业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生态工业园和省、赣州市特色产业基地。
      (三)提升农业产业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甜柚、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巩固发展优质稻、蔬菜、油茶、花生等区域特色产业。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抓好浮石、龙回、赤土三个万亩果业基地和朱坊2000亩柑桔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划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力争新增生猪出栏2万头,新增甜柚0.6万亩,新增蔬菜播种面积4.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的村。以我市列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为契机,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圩镇、农村学校、基层卫生院和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农民学院作用,培训农民6万人次,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辐射能力。积极策应赣州构建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加快融入赣州主城区步伐。发挥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完成重要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赣南大道与工业路连接线、东山北路贯通等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成金赣北大道、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积极稳妥推进下坝、接官亭、岭背和龙珠坊“棚户区”改造。大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抓好城市道路、居住区、河道两岸和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化,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依法整治各类违章建筑,强化城区市容秩序管理。适度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唐江、横市、龙岭、凤岗、镜坝等一批功能较齐全、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圩镇。
        (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服务全民创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平台、融资平台、孵化平台、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发挥市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进一步创新考核办法,加大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和创新融资平台作用,争取引进南昌银行、民生银行等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着力破解融资难题。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聚财、理财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完成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招商引资的力度、规模和水平,主攻央企和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行业龙头企业和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更多更广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六)加快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校舍安全、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农村教师居住等四大工程各个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提高医保“三张网”覆盖率。加快一医院新院和一批医疗卫生事业项目建设,启动中医院和妇保院改(扩)建工作,优化城乡医疗机构布局,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和文明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安全监管和地质灾害治理,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抓好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扶贫和移民、工青妇、气象、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发展。
         (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着力办好民生方面10件实事:1、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400人,安置“4050”等困难人员就业500人。2、年内建成2万平方米共400套廉租住房,建成6.6万平方米共1252套新市民公寓。3、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章江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解决6万亩农田灌溉问题。4、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每月增加120元。5、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做健康检查,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补贴;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为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治疗。6、在南水新区建设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第四小学,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7、加快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增加公交线网,确保市区公交覆盖率达90%以上。8、实施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建成盲道2.5公里、斜坡口500个。9、实施康赤公路改造、金赣大道等一批城区道路改造、小街小巷改造和垃圾中转站建设。10、全面推进文明殡葬改革,实行遗体免费火化,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围绕赣州建设“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全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申报工作,严格项目入园审核,坚决杜绝污染项目落户。加强企业内部环保措施落实,建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提高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程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活动,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开展森林街道、森林通道等“十个”创建活动,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3.1万亩,规划建设3万亩桂花苗木基地。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开发,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着力谋划低碳招商项目,建设现代金融业、服务外包、信息中介、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体系。
       (九)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执政为民,字字千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政府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在主动作为上提高服务水平。一要提高创新力。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敢于破解发展难题,打破常规,创造条件,务求突破。二要提高执行力。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做到“拒绝借口、立说立行”,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普遍性问题“集中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等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三要提高落实力。对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进行任务分解、责任挂钩,坚持重点工作协调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督查制度,每项工作都要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工作进度、有监督考核、有责任追究,确保政府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
            在依法行政中增强服务能力。一要规范行政职能。强化依法行政理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二要提高行政效率。深入开展“发展提升年”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完善行政审批“两个集中”。树立效率意识,强化机关效能督查、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健全行政服务“绿色通道”。三要严格行政追究。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有责必负、有诺必践、有错必纠,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用绩效考核这把标尺,考评工作实绩,检验发展成果,引领发展方向,激励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建功立业。四要主动接受监督。积极纳言采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三送”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集中民智,做好政府工作。
           在勤政廉政中树立服务形象。一要倡导务实作风。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全体政府组成人员要现场办公、靠前指挥,确保决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能力体现在一线。二要恪守为民之责。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精力放在落实上,把成果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对老百姓承诺的实事,要说一项做一项,对老百姓关注的难事,要做一件成一件。三要坚守廉政准则。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审计和监察关口前移,健全建筑工程、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医药购销、资金监管等重点领域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挤出更多财力关心群众利益,造福广大百姓!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神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南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创新克难,励精图治,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新南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