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区自然资源分局 > 工作动态

《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访问量:

一、《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多规合一”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随后,省、市先后出台意见贯彻落实中央《若干意见》精神,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改革任务。

我市于2019年11月正式启动《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赣州总规》”)编制工作,2023年12月18日,《赣州总规》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实施。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关注全域全要素的全新规划,它将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三区三线”是核心和主要内容,以存量内涵式发展为城市未来导向,更加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体包括“五级三类”,“五级”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个层级,“三类”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种类型。其中,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的统筹安排,是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细化落实,是编制市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平衡、指导约束的重要作用。

《赣州总规》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底图,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实现“多规合一”。《赣州总规》坚持底线思维,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生态安全底线、国土安全底线,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赣州总规》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聚焦实施“八大行动”,顺应我市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我市未来15年国土空间发展的总蓝图。

二、“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三区三线”划定情况如何,管控要求是什么?

科学划定、划准、划好“三区三线”,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土空间高水平保护,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是一项计长远、谋未来的工作,也是编制出能用、好用、管用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工作。“三区”是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类空间,“三线”是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城镇开发边界是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主要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区三线”统筹划定工作,要求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的底线底盘,我市在“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做到“数、线、图”一致。在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做到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划定耕地保护目标536.86万亩,并落实到图斑地块,在此基础上,将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69.02万亩。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上,我市将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九连山脉、雩山山脉等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和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包括赣江源、九连山、齐云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明山、峰山、阳明湖、翠微峰、五指峰、三百山等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在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上,要求各地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不得超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我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008.25平方公里。

在管控要求上,“三区三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带电的高压线。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应尽可能不占或者少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除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外,城镇建设、产业布局都应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各地不得擅自突破城镇开发边界,要在有限的城镇开发边界内节约集约用地,优先保障重大战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盘活存量、优化布局,持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赣州总规》确定未来发展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

《赣州总规》明确我市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创新智造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世界橙乡’和富硒农业产业区。”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五大空间战略:

一是开放融入,乘势闯入世界赛道。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深入参与全球产业核心供应链分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材料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供应链中心。发挥赣州处于北接长江经济带、南临粤港澳大湾区、东靠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三大经济区(带)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三大经济区(带)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对接平台。

二是筑底强基,促进赣南苏区振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系列政策,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做大做强赣南脐橙、蔬菜、油茶等特色农林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三是能级跃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中心辐射能级,建设区域性高教高地、科研创新中心、金融和消费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体量、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创新驱动,打造智能智造高地。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增量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保障重点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形成“1+5+N”重点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创新空间保障。

五是生态维育,筑牢南方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立足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武夷山脉、九连山脉—雩山山脉和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生态系统维育,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四、《赣州总规》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考察,要求赣州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赣州总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考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提出以下举措:

一是党政同责,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下达至县(市、区)和乡镇。县(市、区)、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签署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二是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行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制度。切实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空间格局。构建“一带四区多群”农业产业空间格局,打造赣州富硒农业品牌,走生产高效、产业高效、产品高质、农业结构优的高质量农业之路,加快全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四是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约束执行力。充分保留乡村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态,形成舒朗有致的乡村空间,引导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实现集中集约减量,保护好传统村落和赣南乡村特色风貌,营造“生态优美、功能完善、风貌彰显、品质精美、乡愁浓郁、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赣州总规》如何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赣州总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先保护、严格保护“四屏、三区、三源、多廊”等重要生态空间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举措,进一步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一是构建“四屏、三区、三源、多廊”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四屏”即罗霄山脉、南岭-九连山脉、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四大山系屏障;“三区”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源”即赣江发源地、东江发源地和北江发源地;“多廊”指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水、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等生态廊道。对重要生态空间优先保护、严格保护,稳固全市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形成“三心、三脉、多点成网”自然保护地格局。“三心”指齐云山、九连山、赣江源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域,加强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三脉”指市域武夷山脉、九连山脉—雩山山脉和罗霄山脉3条自然保护地密集分布山脉。“多点成网”指依托重要的河流水系、山林地等资源,建设以市域多点分布的自然公园为主的自然生态网络,以服务城镇居民的自然休闲需求为重点,加强培育自然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游憩功能。

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整体谋划、科学配置,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开展碳汇交易、林地赎买等改革试点,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探索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六、《赣州总规》如何促进产业发展?

《赣州总规》围绕“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创新智造基地”发展定位,依托“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两大发展优势,在夯实产业发展空间上提出举措:一是保障科技创新空间。建设国家级创新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一核一廊多链”创新布局。建设赣州科技创新走廊,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保障数字经济空间,打造“一江两岸三片区”革命老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核心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二是优化提升工业园区。坚持规划引领,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将工业园区、连片工业用地、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划入工业控制线,保证工业控制线内的工业主导功能,确保工业用地不减少。留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推进“标准地”和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工业上楼”。

七、《赣州总规》如何落实“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推动城镇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新时代赋予赣州的重要使命和机遇,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强化区域中心职能,建设创新创业、宜居、美丽、人文、安全、韧性、智慧、有机生长的城市和人民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赣州总规》明确至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320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350万人以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60平方公里左右。在落实“城市能级提升行动”中提出以下举措:一是聚焦省域副中心城市任务,推动五区一体化发展。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赣州经开区、赣州蓉江新区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主体,明确功能定位,推动五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Ⅰ型大城市,共同昂起中心城区龙头。二是以“一带双心,三轴八廊八组团”空间结构指引中心城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三是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提高机场运能,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及国际航空口岸建设,优化客货运铁路枢纽,建设货运铁路。四是完善区域性中心职能。建设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推进金融中心、科研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完善,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八、《赣州总规》如何体现“人民城市”理念,做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

《赣州总规》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城市共建共享,建设人民城市。一是建设全年龄友好型城市。全面回应各年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营造满足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友好型、运动友好型的城市空间,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和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公众参与程度。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及城市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及时获取规划信息并有效反馈意见。引导和鼓励市民、企业等参与规划制定、决策和实施,重大规划、重大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三是规范规划审议程序,强化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组织架构和运作体系,推进形成更加规范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发挥专家委员作用,强化专业智慧支撑,提高规委会审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将公众委员吸收进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增强规划决策民主性,全面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九、《赣州总规》在落地实施方面有哪些考虑?为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干到底”有哪些具体措施?

《赣州总规》实施中将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充分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推进。同时,将推动部门协同治理,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对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发改、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工信、住建、林业等部门聚焦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做实做细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各县(市、区)是国土空间所在的行政主体,将统筹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有序实现。

在此基础上,《赣州总规》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突出事权对应,建立市级总规-县级总规—乡镇总规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空间实施传导体系。二是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明确了各县(市)规划指引,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落实市级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规划分区、重要控制线、城镇定位、要素配置等规划内容,在县镇(乡)规划中逐级传导落实。三是构建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边界精准落地,形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四是明确近期实施重点。规划与“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相衔接,提出了近期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环保、旅游、民生、产业和生态修复重点实施项目和中远期规划实施重点。五是完善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

十、赣州构建“三级三类”规划体系,除了市级总体规划外,其他县、乡两级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推进情况如何,能否作个简要介绍?围绕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有哪些工作部署和举措?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精神,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

目前,除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批复外,全市15个县(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即将完成编制。同时,各地正在全面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应编类村庄规划编制,市直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教育网点布局、公园绿地体系、供水专项等专项规划,全市将建立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可有效支撑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保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以及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的落地实施。

接下来,我市将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继续加快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做好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编制,统筹协调排水、供水、电力、燃气等各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在详细规划中衔接落实好各项规划要求,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来源: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