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 工作动态

守护南康非遗 赓续客家文脉

访问量:

守护南康非遗 赓续客家文脉

当激越的“南康吹打乐”唤醒乡音,当瓦坛中的“客家泡椒”浸润时光,当指尖的技艺凝固记忆,在南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未褪色,而是以鲜活的姿态在传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保护,不断丰富着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内涵,续写着客家文脉的瑰丽诗篇。

流淌千年的民俗盛典

国家级非遗“赣南客家唱船习俗”自腊月启幕至元宵落幕,二十天的仪式里,纸扎神船凝结着雕刻、彩绘的匠心,客家方言演唱的船歌传颂着《二十四孝》的美德,龙狮共舞与祈福祝祷交织成万人空巷的盛景。这承载着屈原纪念与驱瘟祈祥寓意的民俗,不仅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生动写照,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名片。

2025年赣南客家唱船活动现场

客家先辈勤劳智慧的结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康家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其精绝的工匠技艺蜚声世界。它的制作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既美观又牢固。南康家具产品融合古典与现代,内容丰富,品种齐全,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其中架子床、木箱、立柜“三大件”,是客家传统婚嫁家具的统一必备要件,也是南康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典型代表。主要程序有选料、开料、刨光、开榫、雕刻、组装、披灰、上漆等。

精美的南康家具

萦绕舌尖的乡愁滋味

赣州市级非遗“客家泡椒制作技艺”遵循“留蒂保椒魂”的古训,以清晨采摘的本地辣椒,浸润山泉水与祖传酒酿,在坛中完成时光的发酵,成就香辣回甘的家乡味道 。而同样列入市级非遗的南康雪片糕,从传统红纸包裹的“一封”点心,升级为多元口味、精美包装的伴手礼,通过产业园规模化生产与电商渠道,让软糯香甜的滋味走出赣南。

屡屡走进央视的客家美食代表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四十三年,有南安府名士戴衢亨高中状元,其母用荷包胙做主菜,大摆宴席答谢父老乡亲,故荷包胙又称“状元肉”或“状元菜”。历经200多年的南康荷包胙,是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中,南康人餐桌上最不能少的仪式感。2010 年1月在央视2台《消费主张》栏目、2018年在央视4台《发现之旅》栏目、2023年5月在央视9台《家乡至味》栏目中亮相。

南康荷包胙

连接古今的七彩纽带

非遗技艺绵延不绝,成为了链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展示展演活动中,河蚌舞、抬毛老爷、五节龙、南康糖画、微缩景观等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展示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康鲤鱼灯多次参加省、市大型非遗展示展演,2023年参加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25年赴香港参加“根与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庆祝香港回归28周年活动。

荷包胙裹着的是南康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家具制作传承的是南康人对生活的热爱。每一项非遗,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每一次传承,都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国家级(1项)

省级(6项)

市级(27项)

县级(111项)

这一笼笼烟火里的家乡味,一门门世代相传的老手艺,正带着南康的温度,走向充满诗意的远方,让更多人读懂中国实木家具之都的柔软与厚重。

守护南康非遗,便是守护我们的根与魂。守护南康非遗,就是要让这些承载乡音、乡愁与乡情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